|
|
|
|
|
今日视点在线 jrsdzx.com 讯 宁强县汉源街道办事处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过硬工程,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动力,增强党组织服务能力,党建工作亮点频现。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他们创新开展“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贫困户”双联工作,对基层党员开展“党员互评、群众评议”的“双评”工作,对基层班子开展“半年汇报时研判、年终考核时研判”的双研判工作。通过“双联双评双研判”强化了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了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及时找准基层班子的问题,落实整改,提升战斗力。
推进社区大党委“121”工作模式。“121”工作模式即每1个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每2个月由成员单位来社区开展一次群众活动,每1年开展一次全体成员单位的大型活动。截止目前,西城新区社区大党委先后已由党校开展党课教育活动、消防队开展消防知识宣讲、卫生院开展义诊及卫生知识宣传等活动,2018年2月,即将开展社区大党委“全民运动会”大型活动。各个会议及活动规范各项记录、留存影像资料、丰富活动内容,收到了社区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一引入三带领一组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他们结合实际,在二道河村开展“一引入一带领一组建”工作。“一引入”就是引入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产业帮扶,在二道河村引入森源苗圃公司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带领贫困户脱贫;“三带领”就是由第一书记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打造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由村千部带领贫困户打造中蜂养殖基地,由企业带来贫困户打造食用菌产业园;“一组建”就是在各产业基地、合作社中组建党组织,现正在进行筹备工作。
实施五位一体“五带”帮扶,即强村带弱村、富户带贫户、党员带社员、能人带弱人、先富带后富。建立《党员联系贫困户制度》;组建“党建工作队”,抽调党建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精的机关干部,分包全办21个村(居)党支部;修订《纪律作风九查制度》,将“九查”扩面至村(社区)千部坐班,每周不定期抽取3个村,一并纳入巡查范围,增设督查办公室,每月对基层党组织,日常工作问题整改、纪律作风进行督查,彻底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散”及党员干部队伍“庸、懒、散”等问题。
... |
|
|
|
|
|
|
|
|
|
今日视点在线 jrsdzx.com 讯 年味渐浓,新春将至。踏着春风,“新时代·新梦想”2018年汉中市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采访组来到羌文化产业园,扑面而来的的羌族气息带来以独特韵味。
宁强县是羌族故地(有氐羌历史可考),据宁强县志记载,羌民族在本县活动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历经沧桑,而今羌民俗痕迹还依稀可寻。据有关文献记载,宁强古称"羌州",至今宁强县城仍有最繁荣的主干道"羌州路"连接陕西和四川。而宁强也习惯于被称为"宁羌",系卫、州旧称,古属梁州,县境东周以前为氐羌所据。秦汉为葭萌县地,唐初在阳平关设三泉县,宋乾德三年三泉县直属京师,开创中国历史上中央直辖县之先河。1935年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时,分别建立宁羌、阳平关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942年,于佑任先生提出"安宁强固"后改名宁强。在宁强的汉源、巴山、毛坝河等镇至今还能寻找到羌氐民俗的遗存。
今天,在宁强规划了羌族文化产业园项目,规划用地1200余亩。一期建设用地438亩,由宁强县政府与陕西万利通宝集团合作开发建设,宁强县人民政府占25%股份,万利通宝集团占75%股份。项目一期建设总投资8亿元人民币。
羌博园旨在挖掘、保护、展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羌文化,并将羌文化及映南民俗文化转化为各种业态的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孵化基地,园区以文化、文物、展示、展览区,羌族文化风情街区,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康复中心,民俗文化体验区,文化演艺中心、餐饮酒吧、茶楼区,六大板块构成。各板块景区之间由各个广场不同时段、不同的文艺、节目、表演,形式内容串联起来。
项目于2017年元月15日签定协议,4月1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所有土方工程76万m2、道路基础工程3.6km,主要管网工程6.5km,广场、停车场及场地平整工程,完成景区大门、游客接待中心5500m、十二栋民俗客栈共6600m3,羌王酒店33000m2主体工程已封顶,巴拿冾商业街15100m3主体工程及部分水景工程。在8个月的施工时间减去88天雨雪天,仅五个月的施工时间完成投资2.86亿人民币。也是全县建设速度最快的重点项目。
计划全年完成投资3亿元,2019年完成酒吧街,完成羌赛宿营地白石广场、益养、康养中心、亲子乐园以及园区的配套设施和体验项目的建设。预计2019年10月1日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 |
|
|
|
|
|
今日视点在线jrsdzx.com讯 春节前夕,汉中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分队记者走进宁强具食用菌扶贫基地,现场了解该县食用菌产业扶贫探索“志智双扶”的好做法。
在宁强县万信食用菌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记者看到食用菌大棚在冬日的山间地头更加的生机,一座座大棚、一朵朵菌儿托起村民一个个希望,喜悦写在他们的脸上,预示着又是一个好收年。
这是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食用菌研发、栽培、推广、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公司占地2668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现有标准发菌室、生产车间、储藏库、保鲜库等45间,面积近2000平方米,同时拥有标淮规范食用菌研究室、检验室,还配备了无菌操作箱、电子恒温培养箱等硬件设备。
公司所辖基地之一二道河村挨贫基地占地100亩,年产菌种50万公斤、菌袋100万袋,年产值达750万元,纯收入400多万元,其中与贫困户分享300多万元,直接带动1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该基地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100余户,采用四种不同类型的模式,确保贫困户零风险投入,稳定性增收。一是务工模式,贫困户投工投劳,公司包吃包住,月发工资2400-3000元。贫困户通过务工增加了收入还从中学到了种植管理技术。 二是全托管模式,针对一些难以从事体力劳动的残疾群体,只需承担菌袋成本价款3元钱,按每户一万袋标准购买,公司直接代管,按每袋1元的纯利润给贫困户分红。三是直接参与种植管理模式:在基地内按照公司统一管理、统技术指导、统一收购产品,每袋按1.5元纯利润兜底收购,上不封顶。四是务工再投入模式,与部分缺技术、缺资金的贫围户签订产业扶贫长期务工合同,用务工10个月所获工资3万元,直接认领1万袋成本菌袋,公司保证贫困户有4.5万元兜底价收入,上不封顶。
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公司大力实施科普惠农行动计划,初步形成了“公司+科研+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研、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引进适合反季节地栽夏菇和冬菇新品种3-5个,开展袋料香菇不同配方及辅料添加比例的制袋与栽培试验,确保在菌种研发和品种更新换代主,在标准化、规模化、精细化生产加工上领先于同行业为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助农增收脱贫奠定基础。
同时,公司在基地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训进入基地的贫困户,并深入13个镇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58期,发送技术资料5300余份,培训种植农户5110余人(次),使新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菌袋成活率上升到90%以上,每袋成本降至3元以下,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贫困户“志智双扶”的新思路,促进了全县产业扶贫和“三变改革”新路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