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税镇吴坝村62岁贫困户李玉萍,2012年确诊为终末期肾病,2013年底开始定期在汉中市中心医院透析,一周三次透析治疗,普通透析约700元/次,3次/周,血滤1300元/次/月,灌流1700元/次/月,未纳入贫困户前,每年透析约花费医疗费用18万,自付约8万余元。纳入贫困户享受大病集中救治及健康扶贫三重保障政策以后,自付医疗费用大大降低,截至2020年11月底,今年先后共住院4次,并办理了家庭病床,享受了绿色通道,简化住院报销流程,共计花费9.18万元,通过新农合、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进行“一站式”报销8.8万元,自付0.38万,报销比例高达95%以上。李玉萍逢人便说:“是党的好政策救了我的命,是签约医生温暖了我的心。”这是南郑区健康扶贫大病救治工作又一个温暖实例。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郑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和健康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扛牢政治责任,以“基本医疗有保障”为主线,深入实施大病专项救治、慢病签约管理、苏陕协作对口医疗帮扶、强化医疗保障等系列决策部署,健康扶贫取得了巨大成效,有力推动了卫生健康事业长足发展。该区健康扶贫工作一直位于全市第一方阵,被市脱指办、市卫健委先后授予突出贡献奖、先进县区,被区委区政府表彰命名为脱贫攻坚优秀奖,全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在全市健康扶贫现场会上交流,卫健系统有10余个单位荣获省市区级健康扶贫先进集体、单位,涌现出贾汉明、吴波、陈坤等36名健康扶贫先进个人,数据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及最美扶贫人。

健康扶贫政策全面落实。先后探索实行贫困人医疗保障“三免、一降、四提高”倾斜政策,建立了贫困人口“4+X”和三重医疗保障体系,住院报销比例持续稳定在80%至90%之间,缓解了贫困户住院“不敢看、看不起、看病致贫、看病返贫”难题。保障惠民政策方面,为解决贫困户住院垫付和报销“多头跑”等难题,该区在区域内公立医院建立了25个一站式报销窗口和1个医保报销大厅,实行了住院免收住院押金,出院实行一站式服务、一单式结算。
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面达标。3个公立医院全部达标,区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二甲复审验收,区镇医疗机构对口支援深入开展,解决了镇卫生院发展能力弱的问题。新建中所营卫生院一所,目前全区22个镇卫生院达到省标,建成规范化中医馆21个、健康小屋22个。累计投资1205万元新建集体产权村卫生室94个,巩固提升村卫生室440个,534个村卫生室全部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全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487人,其中村医564人,区镇村整体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群众基本医疗得到保障。

大病地方病集中救治全面完成。按照“四定两加强”原则,全区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集中救治管理措施。区人民医院、区精神专科医院均逐一进行筛查评估,查漏补缺,应治尽治,动态更新完善台账,及时收集救治印证资料,做到一人一档,管理规范。截至11月底,贫困人口中患30种大病4856例,地方病111例(其中大骨节病66人,二度甲状腺肿26人、克汀病19人),均全部进行了救治。
慢性病签约服务做实做细。先后下发了《南郑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意见(试行)》等5个规范性文件,组建了110支区镇村1+3+1+N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明确了签约服务的目标任务、服务内容、工作流程和表册信息,启用了健康汉中APP签约服务管理系统,签约服务工作规范扎实开展。截至11月底,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891户78748人做到应签尽签(我区失联贫困户8户9人,无法进行签约服务)。对13308名4种重点慢性病每季度进行一次随访服务,落实了分类干预措施,7393名6种常见慢病进行年度随访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开展健康教育指导。

苏陕协作对口医疗帮扶成效明显。江苏如东县卫健委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先后派驻35名专家分别对全区人民医院、妇计中心、碑坝等3个中心卫生院实施技术帮扶,建设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重点专科3个,培育单孔腹腔镜、宫腔镜、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等新技术项目20项,援助资金30万元,免费接受该区15名骨干人员进修学习。先后组队参加全市两届苏陕协作擂台赛均获一等奖,并代表全市参加省级两届决赛分别获省级三等奖和优秀奖各一次。
区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推进。区人民医院、妇计中心两家医院牵头与13家镇卫生院组建两个医共体,区人民医院与大河坎镇卫生院进行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开启以“大专科、小综合”为方向的医疗服务发展新模式,做到六统一三不变,与周边中心城区医疗机构形成错位发展,辐射带动原圣水、南海、碑坝片区和现大河坎镇、中所营街道办,以大河坎镇卫生院为依托的东片区区域医疗中心逐步形成,区域就诊率稳步上升。

创新“四项机制”,打好健康扶贫攻坚战。一是创新责任机制。全面厘清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落实区直部门、镇(办)、区镇医疗机构、村卫生室“四级责任”。在村卫生室建设上,镇(办)抓房屋建设,包联单位落实医疗器械设备,卫健部门负责科室设置和业务管理;政策宣传上,区文广局在区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设专题栏目,医疗机构开展“体检+义诊+宣传”活动,四支队伍召开院坝会和入户宣传等,全方位提高健康扶贫优惠政策知晓率。二是创新奖惩机制。建立评选表彰制度,在护士节、医师节表彰奖励先进医务工作者。今年开展的“最美扶贫人、最美医生、最美护士、最美乡村医生”评选活动,评选并表彰“最美”称号60余名,极大地鼓舞了干事创业热情。建立锻炼提拔干部制度,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检验干部的“试金石”,锤炼干部的“竞技场”,选拔干部的“主渠道”,先后选派14名干部到村开展扶贫工作,推荐后备干部16名,提拔重用2名。三是创新督导机制。整合区卫健局、医保局力量,组建9支攻坚队,分片包抓22个镇办,通过工作捆绑、责任捆绑和打歼灭战的办法,驻村蹲守,督促各镇(办)、卫生院、村卫生室抓好政策宣传、签约服务、“一站式”结算等工作,确保健康扶贫任务如期完成。抽调11人组成3个巡查组,开展明察暗访,现场进行督办整改。抽调97名业务骨干组成21个自查组,对22个镇(办)健康扶贫工作进行镇级交叉自查,全面推进问题清零。四是创新管理机制。筹集资金230余万元,建成视频会议培训、公共卫生应急指挥调度、远程医疗会诊咨询的三合一系统。为全区医疗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和区、镇医疗机构提供了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区域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极大提高了全区医疗卫生突发应急事件处理、远程管控、健康管理、信息沟通、业务交流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一个标准,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下发了《南郑区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统一了建设标准,先后筹集资金1205万元,新建贫困村卫生室94个全部达标投入使用。对全区非贫困村卫生室进行了集中整治,通过镇(村)上筹集一点、卫生院援助一点、村医承担一点“三个一点”的方式,协调落实了非贫困村卫生室房屋维修改造、设备购置、标识制度制作等经费,全方位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和巩固提升。制定印发了《南郑区村卫生室规范化管理指导意见(试行)》,从硬件设施、功能布局、标识标牌、工作制度、医废处置、用药目录、工作资料等全部进行了统一规范,建立了长效监管机制。多次召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培训班,提升区直单位和镇村监管能力和水平。各镇卫生院强化日常监管,坚持每季度进行督导考核一次,奖惩兑现。区卫协会和卫生计生执法监督大队不定期进行监督执法检查,发现问题,现场督促整改。通过达标建设、集中整治和常态监管,全区313个村均达到每村有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有一名符合资质的村医执业,基本医疗得到保障。

发挥三大载体,让健康扶贫宣传入脑入心。一是利用环境宣传,让群众在耳闻目染中接受政策知识。积极指导镇、村利用宣传文化长廊、信息公开栏、宣传墙、LED显示屏等载体,大力宣传新农合报销、大病救治、慢病管理和医疗救助等政策、标准和办事流程,并在镇村活动场所、交通要道、醒目位置,张贴了政策宣传喷绘,在群众门前张贴了政策宣传彩页。同时,全区还通过进村入户发放健康扶贫政策汇编、T恤、口杯、连心卡、明白卡等多种措施,让群众在耳闻目染中接受政策知识。二是利用活动宣传,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政策知识。该区积极组织各镇(街道办)、卫健系统各单位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专家送诊、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计生特殊家庭帮扶和编演文艺节目等活动,让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增长健康扶贫政策知识。三是利用媒体宣传,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政策知识。利用县广播、电视台开办健康专题栏目,定期组织医疗专家讲解优生优育、性别平等、健康科普等知识;利用县政府网站,大力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健康扶贫工作动态;利用南郑健康扶贫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开展政策知识宣传、工作动态展示和健康扶贫政策咨询。同时,在全市首创制作了健康扶贫沙画宣传片《牵挂》,联合区委宣传部制作了动漫宣传片《通往幸福的路》,将政策宣传与艺术观赏相结合,让群众在艺术享受中接受健康扶贫政策知识,深受群众喜爱和好评。

突出五个环节,确保签约服务全覆盖。一是明确签约对象。认真落实汉中市精准识别“四步筛查”法,组织对辖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体检,对患病人群筛查,对筛查出的疾病按照“三个一批”要求进行分类汇总,建立了慢性病签约服务基础台账,每月更新完善,确保服务对象精准。二是夯实签约责任。根据患者病种及服务需求,健全了由区镇村医务人员组成的112支“1+3+1+N”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实行划片包干管理,逐级夯实了每一个签约团队的职责和服务对象签约责任,做到全覆盖、无死角。三是统一标准规范。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健康扶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助力健康扶贫工作方案》和《规范管理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手册的通知》等5个配套措施文件,对贫困人口慢病管理签约服务手册实行规格、颜色、协议、服务内容“四统一”规范管理,明确签约团队工作职责及服务具体要求,全区签约服务工作按统一要求规范化开展。四是精准签约服务。在利用集中宣传日、免费健康体检进行集中签约服务的基础上,针对重点人群(大病、慢病、老弱病残等),全区扎实开展个体化、一对一的签约服务,签约医生团队坚持每季度深入重点贫困人群家中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送政策送关爱“五送”服务,做到一户一签、一人一策、一病一方,确保了签约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五是加强信息管理。为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启用了健康汉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系统》,将10种慢性病服务内容植入系统,充分利用、统计分析、监测预警和信息上传动态管理反馈等多种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全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发挥六个作用,力促大病患者全救治。一是发挥区卫健局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及时制定大病救治工作方案和阶段性计划,落实省市对口帮扶机构、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和新农合医保机构工作职责,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多次召开了部署会、培训会进行安排部署,跟踪推进,并定期深入定点救治医院和镇卫生院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救治政策落实落地。二是发挥省市对口支援人才技术优势作用,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就诊流程,及时救治区级医院没有能力救治的大病患者;三是发挥区级医院定点救治的核心作用,成立大病救治工作领导小组,抽调42名人员组建全区大病救治专家库。对到定点医院救治的患者,由专家团队进行会诊,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认真落实单病种付费和临床路径管理;对因技术能力等原因本院不能救治的患者,及时邀请上级医院专家进行远程会诊或现场指导救治,仍不能救治的患者开具转诊单,通过绿色通道安全转诊到上级医院集中救治;对已集中救治过的大病患者康复期转入就近的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让能在区域救治的大病患者全部得到救治;四是发挥镇村医疗机构 “守门人”作用,组织镇卫生院家庭医生团队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契机,结合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逐户逐人摸排贫困人口健康状况,搜集疾病救治信息,并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动态了解健康状况,建立完善30种大病救治台账和档案,针对患者病情发放大病集中救治建议书,告知大病救治流程、报销优惠政策等,争取患者及家属的参与和配合;同时,对病情稳定需服药巩固的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行定期随访、跟踪管理。五是发挥医保政策调控作用,完善报销方案,落实单病种付费和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非合规费用,健全四重保障政策,切实减轻大病贫困患者医疗负担,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返贫的发生;六是发挥国家健康扶贫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统计分析作用,实时更新完善大病救治信息。每月底,区健康扶贫办将全区大病救治信息反馈给各镇(中心)卫生院,由各镇(中心)卫生院动态将救治管理信息录入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信息审核员进行审核维护,确保救治信息的精准、完整、一致。

67岁的红庙镇金沟村杨宗文,2017年10月在汉中市3201医院诊断为胃癌,自2017年到现在多次进行放化疗,住院总花费92897.34元,合规费用87630.43元,累计报销77794.65元,自付15102.69元,合规报销比例高达88.8%。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得知其患病后,立即上门了解患病及住院报销情况,对于报销比例不足80%的代办了补报手续,每年为其申报特殊慢性病审批手续。团队定期上门开展慢病签约服务、健康体检、指导其用药、宣讲健康扶贫及大病集中救治政策。2018年按照文件要求纳入大病集中救治管理,并邀请区人民医院专家多次上门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提出康复指导。杨宗文以前得知病情时的心灰意冷,以及对于巨额医药费的无可奈何,现实的残酷将全家陷入绝望。但通过健康扶贫优惠政策,提高住院报销比例,解决门诊医疗费用,使他们看的起病,让他们真正的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实惠,以及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爱护,现在虽然面对疾病不在恐惧,也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特别是签约团队家庭医生每次下村都会去看望他,了解病情,认真查看检查单并做用药指导,叮嘱他保持良好心态,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他常常说道:“国家健康扶贫政策好,家庭医生时刻都记挂着我,比我亲人还要亲,太感谢你们了,我一定要好好配合治疗,享受今后的幸福生活”。
|